close

風車村‧小漁港


 


      一個從未踏足歐洲的中國女子,迷上那裡的街巷,那裡安靜而動人的夜色。即使從書本中,從雜誌中,從電視旅遊節目裡,有著深刻的認識,對這裡有數不盡的話題,仍舊欠缺一點點真實的領會。在仲夏的時候,我終於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歐洲,親身體驗過去只從文字描述與影像介紹的北國風貌。當飛機漸漸降落阿姆斯特丹機場時,一排排紅紅灰灰如模型的房子,點綴於一片綠草地上,越近地面,便越顯得鮮明亮麗,還沒有著陸,我已呼吸到陣陣清甜的芳草氣息。

      清晨六時許,天色依然灰暗,一股潤而稠的濕氣瀰漫著機場外,減退了之前在機艙內的乾冷,給每位長途旅客一杯蜜糖調的茶,感覺很和暖。那綠盈盈的草地,掛滿了晶瑩的水珠,像剛沐浴的可人兒,正要抹掉一整天的塵埃。



    

 


      回到剛才看打鐘的岸邊,這兒的風浪較細,望著微微顛簸的漁船,令我想起荷蘭著名的風景畫,最喜歡以雲、海、船為素材,有寧靜的,也有驚險的畫面。在雷暴電光下,海面波濤洶湧,帆船上的船員皆奮力對抗,充分表現人定勝天的志向,也許亦反映出當時荷蘭船民經常受強風巨浪的威脅,不過到現在,大規模的水閘系統及堤壩已大大減低天災的影響。



      坐在旅遊車上,沿途所見都是一望無際的綠地,間有零星的小房屋,不知經過了多遠,我看到迎風而立的荷蘭風車,正是昔日荷蘭油畫中的主角。幾座風車建於阡陌縱橫的田野上,四片扇葉在空中打了一個交叉,像要告訴我們它不再肩負起過往抽水的工作,舊日幸運的風車如今只靜靜地等待命運的結終。現僅存在荷蘭境內的風車約有一千座,有些做了房屋,有些已改建成博物館,而剩下的大多是供旅遊參觀之用。



      這時,車子已進入市郊的風車村-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外面正下著毛毛細雨,一片烏雲壓在風車屋上。我下了車,隔著小河道,望向最近的一座風車,原來它並不如我想像般高大,約兩三層樓高,扇葉雖然沒有再使用,但仍保持光潔如新,旁邊建有一間很大的三角形紅頂房舍,也許仍有鄉民居住,也許內裡的人仍穿著傳統的民俗服裝,堅持著固有的生活模式。下雨的清晨還吹起風來,然而,樸實的風車再沒有隨風轉動,令人有點傷感,昔日的荷蘭英雄已走進塵土,留下墓碑一樣的軀殼,讓人追憶緬懷過去的英勇事績。


     
     風車村內還有木屐廠,未進入工場,已見門外放置了一對很大的木屐,旁邊有一小型風車,遊客忙穿上木屐拍照留念。廠房是由木材搭建,進門後,發覺室內燈光昏黃,配上窗外黑壓壓的天色,還弄不清此刻是晨是暮。場內有點濕冷,木屋裡散發著淡淡的霉味,牆上掛了一些半製成木屐,像在一塊塊原木上挖了個洞,鞋頭尖尖的,很難想像要把它們穿上腳時會有何感受。
   
   當遊客都齊集在工場時,身形瘦削的木屐師傅便開始講解木屐的歷史和用途,由於荷蘭大部分是濕地,加上木材豐富,所以荷蘭人就地取材,鑿成一雙雙形如木筏的鞋,厚重的鞋底正好保護雙腳防濕,而且成本低又耐用,很多人都樂意穿上。當然,現在除了小數鄉鎮居民仍然堅持傳統外,大部分荷蘭人都不再穿這些又硬又重的木屐,更何況今時今日,木屐的價錢並不便宜,即使加了軟墊,手工再精細,也未能吸引遊客購買。




      木屐師傅跟著示範木屐的製作過程,見他將一塊木材放在刨木機上,很快便轉了一個大洞,然後熟練地磨滑表面,他說一雙木屐會塗抹數次光油,這樣既防潮又耐穿,他拿了一雙製成品給我們看,表面非常光滑,還在兩邊刻了花紋圖案,而木屐的底及兩邊都很厚,我試拿起來,真的很重,怕走不了十步便要除下。在工場左邊設有小攤檔,售賣各式紀念品,最受歡迎的仍是木屐,不過,當然只是木屐鎖匙扣及一些瓷製木屐裝飾品,而真的木屐還是留給荷蘭人吧。


      荷蘭的土壤多沙,加上全年雨水充足,空氣濕潤,非常適合種植花草類植物,同時,青青草原對發展畜牧業十分有利,所以這裡有很多大型牧場,除了供應新鮮的牛奶和牛肉外,還有大量美味乳酪生產,並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更多利潤。

      未到荷蘭之前,我已聽聞這裡的乳酪很出名,直到我在風車村裡參觀乳酪製造工場,才知道乳酪的種類有那麼多,穿上傳統服飾的女職員向遊客介紹乳酪的製法及品種,有一種圓球形的,外面加了一層紅色的蠟,作防霉之用,切開後,淺黃色的乳酪味道很香醇;有些已切開的,現出灰灰黑黑的霉,味道非常難聞,女職員說這些發霉的乳酪是極品,可是我一看到便怕怕,莫說要吃一口。跟著她拿了一個圓盤形金黃色的乳酪,用小刀在圓盤正中心切了小塊,她說中心位置的乳酪是最美味的,然後給我和前面幾位遊客試味,我淺嚐了一口,果然濃郁芳香。也許真有點兒餓,我試了一片又一片,直至人群開始離去,我才跟隨他們,而留在我口中那乳酪的香味卻久久沒有散去。

     荷蘭有四寶,包括風車、木屐、乳酪和鬱金香,我在一個上午已見識過三寶的面貌,至於稱為荷蘭國花之鬱金香,我們就要到第二天去花展參觀了。

   據說在暮春時節,荷蘭的田野上可看到爭相競放的鬱金香,如酒杯狀的花瓣色彩奪目,黃的、紅的、紫的,一大片花海叫人眼前閃亮,而且,鬱金香的足跡更會走到大街小巷、村舍民房、以至婚禮宴會上,一時間,將荷蘭裝飾成艷麗的花國。其實,喜愛鬱金香的不單是荷蘭人,更有世界各地人士,所以很多國家的花商也大量進口,令花農獲利不少。

     風車和木屐為荷蘭帶來各國的遊客,促進旅遊業蓬勃發展,而乳酪和鬱金香則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難怪它們稱為荷蘭四寶了。

       


      
      遊覽完風車村後,旅遊車把我們帶到一個盛產鯡魚的小漁港──華倫丹(Volendam),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那裡仍保留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一些居民還穿著傳統服裝,充滿了舊日的荷蘭情調。臨港灣處有一幢幢色彩鮮明的低矮樓房,多是三角形屋頂,一般是兩三層樓高,木建的房屋外有小花圃窗台,色彩鮮艷的花卉給人生氣勃勃的感覺。

      街巷商店林立,售賣各種紀念品,有擺設,茶具,掛畫,民族服飾,各式鮮花種子,也有這裡的特產--木屐。


     
雨越下越大,我只好躲在店舖門外暫避,街上依舊人來人往,並無影響遊客參觀購物的興致,不過在街上走時便得打著傘。即近中午十二時,很多漁船已停泊在港內,我看到一位老伯走近岸邊,然後拉著從鐘內懸掛的繩子,慢慢一下一下的搖擺,發出清脆的鐘聲──噹,噹,噹……也許這是給船上的人報時,卻不知不覺間,吸引很多遊客圍觀,鐘聲亦提醒了一些仍未調較這兒時間的遊客,他們馬上看一看手錶,把時間調好。我不知道老伯搖了多少下鐘聲,直到他離開,我才繼續往港口那兒走去,在碼頭附近,很多遊艇已停泊在小漁港內,沿堤道走,經過幾間海鮮餐廳,不知是否下雨的緣故,內裡已坐滿了客人,相信坐在裡面邊吃邊看一望無際的海景,心情也會特別好,可惜今日天公不造美,沒法欣賞港灣的美麗景致。

 


      遙望港灣另一邊,海浪很大,灰暗的海水拍激著岸頭,此時,我嗅到陣陣魚腥味,我以為海浪把底下的垃圾都翻起來,那氣味源自混濁的海水,原來有一間魚店正在將大批鮮魚進行急凍,難怪味道這麼濃。途經一間快餐外賣店,店主把一些焦黃的燻鯡魚放在門外,我看了又看,聽說這裡的燻魚很著名,可惜我不太喜歡吃魚,所以最後也沒有買下,只拍了張照片留念。


      在商店街遇上一位穿著民族服飾的女子,頭上戴著白帽子,身穿繡了花紋的黑色上衣和長長的直條布裙,腰間繫上蝴蝶結,她的膚色雪白,更顯少女的嬌俏可人,尤其對遊客笑臉迎人,原來她是為照相舖作宣傳,遊客可穿上民族服裝拍照,而沖曬後的照片會送到客人的酒店去,但費用並不便宜,所以看的人多,真正光顧的卻很少。

      當社會越進步,傳統的文化特色便越容易被遺忘,如今荷蘭的風車、木屐、民族服裝已漸漸離開城市人的生活,除了在一些小村鎮和觀光區外,已很難再目睹荷蘭的傳統風貌,難怪這小漁村特別吸引遊客,至少可以讓我們感受一下昔日的荷蘭氣息。

      

~http://www.mychinesetea.net/nyhome_pne1.htm

 


    阿姆斯特丹市內


     

         
         荷蘭是一個地形平緩的低地國,走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內,發覺很多人喜歡騎自行車,除了因為道路平坦,易於騎車外,境內有自行車專用道,以及很多停泊的車場,令市民可以盡情盡興地踏車上路。無論在街道旁,運河邊,也有很多大大小小、顏色鮮艷的自行車停放。少年人也好,老人也好,大家都樂於騎自行車,既可減少污染,又可強身健體。如果遊客想以自行車代步,市中心有不少出租店,就連車站也設有自行車隨行運輸服務,方便騎車者帶著它搭火車。

         阿姆斯特丹的陸路交通網絡十分完善,到這兒觀光,可以選擇公共巴士、電車、地下鐵路,但我怎也不能錯過乘坐一趟觀光船。這市內河道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水道穿梭這美麗的水都,幾乎每一條街就有一河道,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一艘艘環繞運河而行的玻璃船,穿過市內各大小橋樑,雖然比不上威尼斯運河上的交通工具──「貢多拉」(Gondola)搖漿盪舟的情趣,但安坐玻璃船內,也可以靜靜地觀賞水鄉澤國的舊日風貌。

         清晨,霧氣仍未完全散去,河上白霧縈繞,感覺格外淒美迷人。我坐在四面玻璃窗的運河觀光船裡,靠著方形大窗,順著河看去,河道非常寬闊,霧色飄浮水面,看不到很遠的地方。當船隻穿越茫茫水道時,慢慢帶我融入阿姆斯特丹城裡,忽然地,令我聯想起身處遠洋航行的船隻,正在出海探險,為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富裕的資本,就像當年荷蘭人在海洋上開闢了許多新航道,建立新的貿易市場,逐漸增強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果,令造船業及航運業越來越發達,形成龐大的海洋艦隊,而國家也因此富強起來。




         在阿姆斯特丹運河兩岸,停靠著各式各樣的運河船屋(Houseboat),這些船屋現已固定在河床上,並不能航行於河道,現時約有二千多條船屋。船家最初是以捕魚或運輸為生,後來,很多人都到城市找工作,結束了海上漂泊的生活,所以他們便把船停放河道兩岸。

         雖然部分船民已在陸上工作,但仍無法捨棄水上生活的便利和舒適,結果他們還是以船屋為家,而現在的船屋已有水、電、家電、電話等設備,並得到政府承認,編配門牌地址,跟陸上的居所一樣。不過,自1973年起,政府已不再批准興建船屋,以免造成河道阻塞及管理困難,然而,卻讓不少渴望住在水上的荷蘭人無法如願,有見及此,一些船家索性把船屋改成水上旅店或餐館,令遊客和當地人也可以懷舊一番。

     


         觀光船剛經過一排船屋旁邊,我從窗子向外望,船屋就像在木筏上加建了一個長形車廂,兩邊開了小窗,掛上白色窗紗,車廂裡有小臥房及設備齊全的煮食地方,有些船屋主人在船尾建有小花園,一盆盆花卉或掛在屋頂,或圍在船尾兩旁。這時候,剛巧經過一艘停泊在河道旁邊的紅船屋,男屋主正在自己的小後園裡澆花,女主人一面眺望河岸,一面慢慢品嚐白瓷杯中的咖啡,享受著逍遙閒息的雅致,或許這是以船為家的自在生活吧。


         這時候,街道上的人並不多,似乎城市人還在熟睡當中,即使間有自行車駛過,也是靜悄悄的,生怕些微的聲音亦會騷擾別人。漸漸地,白霧開始向兩旁散去,未知是否時間還早,航行中的船隻很少,我可以望到很遠很遠的前方,景物變得清晰,兩旁種植了許多榆樹,一些古羅馬式建築物仍然保留舊貌。玻璃船穿過一座又一座富有特色的橋樑,偶然有其他船隻經過時,便會聽到彼此鳴笛相呼。


         河道兩岸有典型的荷蘭房屋,可見一幢貼著一幢,每一幢外形都很相像,大多用紅磚建築,放眼望去,窗寬而牆窄,以三列門窗並排的狹型建築物為主,這是因為政府希望市內建築物能夠保持一致風格,以保留昔日建築特色,所以,房屋都是差不多高,也多是三角形屋頂。最特別的是每幢房子的樓頂外牆上都有一個突出來的吊鉤,原來以前這裡徵收房屋稅,乃根據房屋的門有多闊而定,越寬闊的門面,徵收稅款便越多,所以當時的屋門都很狹窄,但窗子大小卻沒有限制,而那個吊鉤加了滑輪繩索後,便可用來搬運家具,從地下拉到樓上,經過大大的窗子再放進屋內,雖然麻煩了不少,但每年省了大筆稅款,居民都情願這樣搬運了。時至今日,這個在外牆上突出來的鐵鉤已成為荷蘭房屋的建築特色。
       
         差不多一個小時的遊河旅程結束後,旅遊車把我們帶到荷蘭花卉展場。踏進場內,先看到一片綠草如茵,花卉開得很燦爛,有些還落下片片花瓣,紅的、黃的、白的...色彩繽紛艷麗,令人目不暇給,我深深吸一口氣,感覺這裡的空氣特別新鮮。對我來說,最想看的是一大片盛開的色彩鮮艷的鬱金香花田,可惜遍找不見,後來發現一張特大的鬱金香廣告,往詢問處問一位穿著傳統服飾的女士,她說現在是仲夏,並不是花期,只可以在展場的溫室見到。當我走進溫室內,只有中間一小處種植鬱金香,實在和我想像的相距很遠。


       之後有朋友跟我說如果要賞花,最好在暮春時候到荷蘭,無論是市內街巷,郊外小徑,也可看見鮮黃的、桃紅的、淡紫的鬱金香,你想像到的顏色,都能一一找出來,還有桃花、愛麗斯花、風信子等,襯著碧綠的平原,仿如置身百花仙林之中。記得第一年到紐約時,剛好是四、五月,那時在中央公園附近的街道上,種了許多鬱金香,我沿路進入公園內,也有各色漂亮的鬱金香,忽然間,有一種踏足荷蘭花園的感覺。

        不過,即使這時候沒有燦爛的鬱金香綻放,在荷蘭市裡,還可看到各種不知名的花散落在街路上,只要抬頭望向三角形屋頂的荷蘭房屋,也有一些細碎的花散落在小窗台上,至於他們的家居庭園裡,當然亦散落了花的種子,令國家終年花團錦簇。

        到了下午,我沒有跟旅行團往模型城參觀,因為我選擇了另一個地方──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樓高四層的建築物內部設計簡潔,館內收藏的作品,展示了梵谷一生中各時期的畫作,隨著他傳奇性的經歷,每一時期的作品都顯現出他當時的生活和情感。當我觀賞他的作品時,就像進入他的艱苦人生和熱烈的創作歷程裡,無論是燦爛的向日葵,旋渦狀的星星,以至憂鬱的人物神態,也充滿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尤其對光影的處理和色彩的運用,更為人所稱道。


        
        當然,梵谷的畫作說一天也說不完,而當中有幾幅是特別有印象的,一幅是一八八七年繪畫的《塞納河岸》(Banks of the Seine),據說明所示,他用了新的繪畫技巧──彩點法(Pointillism),並結合自己的畫風,以點綴的方式畫出河岸的樹木,以輕拍的技巧印出天空的雲朵,而河水則沿用自己的長條紋筆觸,將波光粼粼的塞納河景色充分表現出來。

           

       另一幅是《梵谷的臥室》(The Bedroom),於一八八八年繪畫,描繪出當時梵谷的臥室內幾件簡單家具,首先會發覺從近到遠的透視景觀有些歪歪斜斜,有一種後退的空間感,而物件都沒有陰影,室內很平面化,這是畫家參考了當時日本的繪畫風格,同時,用了強烈對比的色調,重重的筆觸,厚厚的顏料,使物件的形象更鮮明突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梵谷的《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繪於一八九零年。這幅畫是梵谷其中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也極具爭議性,由於作品是在梵谷死前一星期完成,很多人覺得它是畫家的最後遺作,不過至今仍沒有人能夠確實。作品描繪由三條岔路展開的麥田,夜空中有一群烏鴉盤旋於麥田之上,畫面顏色簡明。當我站在這幅巨型作品前,跟觀賞其他作品不一樣,我看了很久,總覺得這幅畫有一種懾人的魅力,令人仿佛走進麥田裡,聽到風聲,也聽到烏鴉的叫鳴。

        直到差不多關門時,我才不捨地離去,而烏鴉的影像仍在腦海中盤旋,久久未能散去。


        在美術館門外,有些小攤檔擺賣明信片和海報,一個個陳列架放在攤位前的空地上,全是著名畫家的複製品,當然,數最多的自然是梵谷的作品。一些從館裡走出來的遊客,紛紛往攤檔選購,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架上一張張明信片,仿佛在瀏覽另一美術館的迷你畫作,當然這一敞參觀,他們大可盡情購買喜愛的名家作品來欣賞留念。


        即近黃昏,阿姆斯特丹的街道已是華燈初上,著名的紅燈區開始熱鬧起來。在這區內賣淫是合法的,不過要受到政府所監管,而即使如此,我覺得來這裡一遊的人還是要小心自己的財物和人身安全。我沿著狹窄的街巷而行,不少性商店把各種新奇性商品展示在櫥窗外面,吸引很多人駐足觀看。之後,見到一些穿著性感的「櫥窗女郎」紛紛出動,在大型落地櫥窗內不停搔首弄姿,或靠著玻璃,或坐在鐵椅上,擺出最誘人的姿勢,有些女郎更向群眾擠眉弄眼,務求吸引遊客光顧。有些身材魁梧的紋身大漢,不時往來小巷的店舖,似在看管及巡視業務,而許多只求一開眼界的遊客也盡量靠近路邊,避免太接近那些櫥窗,生怕會引了進去。有一對同性戀者親暱地擁著進入酒吧,態度毫不忸怩,面對這樣開放的環境,令不少遊客嘖嘖稱奇。

        轉到另一條小巷,看到一個櫥窗亮了紅燈,一名樣貌清秀長著烏黑直髮的少女走進櫥窗內,穿了鮮紅色絲質內衣褲,她的態度並不像其他櫥窗女郎那麼熱情,只懶懶的依著牆角,望著天花板上的紅燈,指間夾著一根煙,煙霧裊裊散開。雖然她是這麼冷淡,但她的樣子實在太吸引,很快便有一男子叩門,然後有一名彪形大漢走過來,引領男子進去,隨後櫥窗的紅燈熄了,少女也跟著燈影而消失。

        離開紅燈區,經過一間架起「Coffee Shop」霓虹招牌的咖啡店,但進去的人多數不是為了一杯咖啡,而是內裡售賣的另類產品──「大麻」,雖然是合法經營,但並不是人人可以接受,而且興奮過度亦未必很快清醒過來。

        最後,我還是不敢嘗試「大麻」的魔力,寧願找一間正式的咖啡店,最好是露天的,可以一邊享受歐洲咖啡的苦香,一邊仰望異地的星空,靜靜感受那份心靈的悸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