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優雅古風的北方水都─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歷經戰火四起的年代,阿姆斯特丹總是幸運地逃過一劫,加以在歐洲國家中經濟上處於弱勢的姿態,讓阿姆斯特丹未隨潮流大舉整頓市容。老建築、老風格就這樣映照在運河上長達四、五百年的歲月,洋溢著復古的優雅風味。

  阿姆斯特丹這個名字始於12世紀末,當時的居民為了防止洪水侵犯,在阿姆斯托河(Amstel)建起了水壩,所以有了「Amsterdam」的名稱,其中「dam」的意思就是指「水壩」。12世紀以前,阿姆斯特丹只是歸屬於烏特勒支(Utrecht)大主教管轄區之一,13世紀以後才逐漸發展為一個城市。16、17世紀海權時代,也可說是荷蘭的「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阿姆斯特丹是出入荷蘭最大的門檻,也是當時歐洲地區相當重要的港口都市之一,像一顆閃爍著光輝的寶石,在歐洲各國海權爭奪戰中地位可見一斑。雖然它的地位為早被鹿特丹取代,但是光芒依舊耀眼,甚至可說是更加與眾不同。現代的阿姆斯特丹與風車、運河、鬱金香畫上等號,可以說是荷蘭人最大的驕傲。

  在運河兩旁,可以看到一些有著狹窄大門的建築怪異房舍,這是黃金時代的阿姆斯特丹富商為了逃避稅收所做的設計。究其原因,原來是當時的荷蘭政府認定門越大,能進的貨就愈多,也就能賺愈多錢,因此以門寬作為課稅標準。這些因貿易致富的商人為了逃稅,便把大門愈做愈窄,在屋頂的脊梁處延伸吊勾,貨物即可由樓上的窗戶吊入。荷蘭政府又規定房屋愈寬稅愈高,因而連房屋本身也變得愈來愈窄,最誇張的一棟竟不到2公尺寬,恐怕連雙臂都無法展開。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徽或者市道上的路樁,都可以看到3個x的標記,分別代表阿姆斯特丹的剋星:水、火與黑死病。15世紀的幾場大火,幾乎將所有荷蘭中世紀木造的房子燒光,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可以看到的房子大多是石材或磚造。此外,阿姆斯特丹最特別的是山形牆建築,即是在一面牆上加一座山形牆〈gable〉以裝飾門面,也增加一個小閣樓的空間。隨著阿姆斯特丹愈來愈繁華,山形牆也開始有了花俏的變化,到後來甚至有梯形、頸形、鐘形的華麗形式出現。

  阿姆斯特丹的心臟地帶為依河而建的蜘蛛網式平面,165條運河和1292座橋梁交織出另類的水都特色,其中最受情侶喜愛的非「七彩橋」莫屬。當船行到相當的角度,河道上7座弧拱即完全重疊,形成美麗的孔道,與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展現出不一樣的北歐風情。四通八達的運河曾是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交通網,近百年來則漸被陸上交通取代,但是依然不減其觀光價值,千姿百態的橋梁橫跨其中,道路與房舍緊鄰著運河,所有的房舍都保存著黃金時代原貌,儼然是一座戶外的巨型博物館。

  經過幾百年來河水的侵蝕,有些房屋的木製地基早已頹圮,部分房舍也逐漸傾斜為危樓。阿姆斯特丹政府要保存古跡,又為安全起見,便很有魄力地將所有木製地基改為混凝土,傾斜的危樓也得以保持原樣居住,有些市內旅館還以這些前傾的危樓做為吸引遊客前來居住的景點,反而成為當地的另一特色。

   阿姆斯特丹整個城市外表是半圓形的都市規畫,這樣的設計底定於黃金時代,許多運河的開鑿也是在這個時候完成,其中最重要的3條運河,自中心向外依序為「紳士運河」〈Herengracht〉、「國王運河」〈Keizersgracht〉與「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環繞著阿姆斯特丹市中心。1870年隨著城市人口快速成長,城市也開始自辛格運河(Singlegracht)以外的區域擴張,發展至今,八十萬的人口擠在狹小的市區,可說是全歐最地狹人稠的北方水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