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歷史
瑞士位於歐洲心臟,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定居於蘇黎世湖畔;當羅馬興盛之後,由於北方仍有日耳曼人為患,因此,凱撒完成西班牙的戰役之後,揮軍北上,準被征服高盧,當他的部隊渡過隆河時,遭遇想躲避日耳曼人而南遷的Helvetia 族,正面迎戰,但是文化,訓練及裝備皆不如羅馬的Helvetia人,男女老幼,奮勇抗敵,雖敗猷榮,羅馬因感念他們的精神,將Helvetia 安置於瑞士西北部,同時教導他們耕種,協助成立Confederatio Helvetica,也就是赫爾維蒂亞共和國,今日當我們在瑞士旅遊時,常看到CH,就是以此故事作為根據。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 年被日耳曼人推翻以後,歐洲分崩離析,政治上,進入封建時代, 各地諸侯林立,沒有共同的君主;經濟則由商業時代,倒退為農業時代;天主教則乘機派出大量的傳教士,以教人讀書識字為由,使得整個歐洲天主教化,瑞士在此時分列成數個家族統治, 其中哈布斯堡家族, 從蘇黎世附近,遷移到茵斯布魯克,最後定居於維也納,而且在魯道夫一世的時候,獲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其後再以戰爭,聯姻等手段,影響歐洲達六百年之久。

  十三世紀時,瑞士東部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管轄,派駐總督,瑞士由於山高水深,交通不, 民族性極強,初期,總督採放自治式管理,倒也相安無事,可是後來派駐此地的Gessler 總督,設下許多規矩,讓當地人士非常不滿,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泰爾,就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 率領Schwyz, Unterwalden和Uri三州的居民反抗哈布斯堡家族得統治,於公元1291年8 月 1日,在盧森湖畔的Brunnen簽下永久同盟的協約,正式宣告脫離哈布斯堡家族。現在,瑞士的國慶日就是八月一日.哈布斯堡家族自不輕易罷休, 派初部隊征討, 但都由於交通不便, 補給困難及瑞士人驍勇善戰,奧地利終於承認他們獨立,但是,心不甘情不願,因此稱他們為Schwyz, 一方面因為三州中有一州是Schwyz,另外,這個字在奧地利德文至中有不衛生的意思,爾後, 慢慢演變為Swiss,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瑞士,英文是Switzerland。

  瑞士獨立以後,盧森,蘇黎世等紛紛加入,自成一格,但是,瑞士仍無法改變山多耕地少, 以及冬天氣候寒冷的自然因素,生活困難,許多男人,只好離家,到處替人打仗,成為傭兵, 而冬天無戰事時,就到處燒殺擄掠,成為聞名喪膽的土匪。

  十六世紀時,因為天主教腐化,歐洲一些有心人士,對天主教提出批判,造成整個歐洲分列,陷入戰爭,就是所為的宗教改革運動及宗教戰爭;瑞士也捲入這場爭議,蘇離世有志溫格里,推廣新教,日內瓦則有約翰克爾文,帶來新教,觀念雖有不同,但是他們重視教育,加速工商業發展,奠定瑞士現代化的基礎。

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救世主時,瑞士西部法語區的人民,也將拿破崙視為英雄,出錢出力;當拿破崙1815年,滑鐵盧戰役失敗後, 歐洲列強於維也納召開後拿破崙時代的會議,確立瑞士的中立地位。

  十九世紀時,瑞士曾經因為宗教問題,各州意見不合,兵戎相見,差點引起內戰,所幸杜富爾將軍適時化解危機,才沒釀成大禍,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將瑞士的最高峰,命名為杜富爾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瑞士都沒有受到波及,成為名人貴族及間諜的活動中尋心。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瑞士參加國際聯盟,但是要求不參加制裁行動,二次世界大戰後,乾脆不參加聯合國,直到公元2001年才改變,成為聯合國的第191 個會員國。

概論瑞士
( 一 ) 自然景觀
攤開歐洲地圖,如把俄羅斯省略,瑞士真的位於歐洲中心位置,自古以來, 就是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孔道,再加上地勢很高,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成為各民族交流的重心。


瑞士的面積是41293 平方公里,與荷蘭差不多,比台灣大約5000平方公里,但是高山與湖泊很多,可耕地極少,全國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有39座,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主體,也是許多歐洲大河的發源地,如萊茵河、隆河及波河等。阿爾卑斯山脈,橫貫歐洲,西起法國,彼得梅爾在( 山居歲月 )一書中,提到的蘆貝宏山區,就是阿爾卑斯山脈,其中歐洲的最高峰 - 白朗峰,位於法國境內;自此往東,瑞士全境,皆為本山脈所佔據,往東,延伸到德國南部及奧地利的大部分,至維也納為止,是歐洲重要的氣候、民族、文化及經濟的重要分水嶺。


景觀上而言,阿爾卑斯山脈,是因為歐非大陸地塊,互相撞擊而隆起,再經過冰河覆蓋,倒退,
形成的自然景觀,大開大闔的景象,山高水深,峭立千仞,谷多且深,湖泊狹長,充分顯出古老的冰河地形,自古以來,瑞士美景,一直被許多藝術工作者所稱頌;加拿大的洛磯山脈,紐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同屬冰河地形,但是,人類以經在瑞士生活超過五千年的時間,歲月在大地刻下痕跡,文明在自然留下資產,形成白雪、草地、森林、木屋,牛羊成群的世界公園景緻,可說是自然與人文對話,最和諧的代表。


( 二 ) 氣候
瑞士地處溫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緯度與北海道差不多,雖然瑞士不靠海,但是深受北大西洋酒暖流影響,因此,比北海道溫暖,年平均雨量約為一千二百公釐,分佈於四季;溫度受到高度影響,高山上終年積雪,常年都在零度以下,平地氣溫,夏季約為攝氏二十度,冬季約是攝氏五度,平均每升高一百公尺,氣溫降低攝氏0.6 度。但是,瑞士氣候乾燥,因此,國人前往旅遊時,同是零度,常感覺較台灣溫暖,但瑞士早晚溫差較大,清晨及夜晚,一定要注意保暖,再則,瑞士冬天室內皆供應暖氣,因此室內外溫差亦大,國人前往旅遊時,更是要注意。


( 三 ) 時差
瑞士的時區是格林威治+1 , 也就是慢台灣七個小時,台灣時間減七小時就是瑞士時間,但是,
從每年的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 到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止,實施夏令時間,這段期間時差是
六小時,順帶一提,往返歐亞間的航空公司,皆有夏令及冬令班表,其分界點與歐洲冬夏令時間
的日期一致。


( 四 ) 人民與語言
瑞士總人口約七百二十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約一百七十五人,以數字上而言,地廣人稀,但是扣除高山,湖泊等不適合居住之地後,瑞士屬歐洲人口稠密的國家之一。
瑞士是歐洲多語系國家之一,官方語言為瑞士德語,瑞士法語, 瑞士義大利語及古羅馬語四種,其中使用德語佔約65%,法語約18%,義大利語約10%,古羅馬語約1%,這是因為瑞士的形成是各州陸續加入的邦聯國家,基於尊重各州人民的自治起見,保有選擇語言的權利。但是,為什麼古羅馬語會成為官方語言呢?那是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掌權後,覬覦瑞士的重要戰略位置,又不想發動戰爭,而喊出 「凡是說羅馬語言的地方,就是義大利的國土。」,瑞士得知消息後,趕快將古羅馬語列為瑞士的官方語言,消除墨索里尼的藉口。
而瑞士因為觀光及貿易的緣故,國民的英語程度很高,在各觀光地區和主要城市,英語暢行無阻,瑞士的英語程度和荷蘭不相上下,高居歐洲前三名,這也可能是,英語與德文同屬日耳曼語系有關。


( 五 ) 電力與插座
瑞士山高水深,電力不虞匱乏,水力、火力及核能發電併重,電壓為220伏特,50周波交流電, 一般插座為兩孔圓形,與國內110伏特,兩孔扁插座不同,國人如欲前往瑞士,務必攜帶變換插頭及變壓器,以免困擾。


( 六 ) 國旗,政體與首都
瑞士的國旗是紅底白十字,與紅十字會會旗剛好相反。
瑞士屬於邦聯制,目前共分為二十三州,其中又有三州各分為兩個半州,因此,也有人說瑞士共有二十六州,各州高度自治,除了外交,軍事,貨幣等事規中央統籌之事外,其他皆由地方自訂。
中央政府由七個委員會組成,每個委員會選出主任委員,七個主任委員,輪流擔任總統的職務,每人一年;國會由人民直選,是政府最高權利機構。
首都設於伯恩,位處國土中央,德語與法語的分界線邊,充滿妥協色彩,在伯恩可見到富麗堂皇的國會大廈,卻找不到總統府呢!


( 七 ) 飲水與餐飲
瑞士的高山終年積雪,熔化後注入湖泊及河流,再加上許多水庫,因此水源充足,而且人民重視環保,自來水可以生飲,無須擔心;旅館及餐廳不供應熱開水,因為西方人無飲用熱開水的習慣,熱的飲料只有咖啡,茶和阿華田等,如果不適應,可購買瓶裝礦泉水飲用,但是費用極高,0.5公升裝的礦泉水約值台幣50-80 元。
瑞士國民所得極高,因此國人前往旅遊時,常覺得物價很貴,反言之,瑞士人到台灣時,就覺得很便宜;瑞士由於地處溫帶, 氣候較冷,再加上過去生活窮困,因此,食物口味較重,非常鹹,大部份的國人吃不習慣,尤以德語區的食物,更是難以領教,這跟日耳曼人,重住不重吃的個性有關;在義語區中,義大利的地中海風味食物,就比較合我們的味口;法語區的食物,也讓人回味;似乎是古老的民族比較重視吃的藝術。
前往餐廳用餐,一定要等候帶位,不可看到空位就坐下;如有外套,請掛在衣帽間,不要放在椅背;就座後,一般會先點飲料,瑞士餐廳中,水也是飲料,亦要付費;席間談話請輕聲細語,不要大聲喧嘩;一般而言,侍者再送食物時,女士優先,餐具由外到內使用,同一桌用完後,侍者才會一起收餐具,請稍安勿躁;用餐完畢,離座時請將椅子靠回桌邊,以便其他人進出。


( 八 ) 貨幣
瑞士尚未加入歐元區,使用瑞士法郎,國人如前往瑞士旅遊,可事先準備瑞士法郎,或是準備美金、歐元,抵達瑞士以後,再兌換成瑞士法郎,不過,可能會產生匯兌損失。


( 九 ) 信用卡
瑞士大部份的旅館、餐廳、商店都接受信用卡,Visa、Master、American Express、Diner、JCB等均暢行無阻,但是,一般 Visa或Master,不論您持金卡、白金卡,超過1000瑞士法郎時,徵信時間會很長,這是因為時差,加上亞洲的偽卡集團,常刷偽卡購買精品,手錶及珠寶等易變現的物品,而不是您的信用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