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盧瓦爾河香波堡
編輯:   李豐     

    從巴黎出發,一個多小時就可到達華麗的香波城堡了(Chambord Castle)。香波堡是盧瓦爾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偉也是最大的一個,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附近的居民常喜歡把它和陰柔的捨儂索堡封為法國古堡裏的一王一後,也有人說過,「香波堡真正具有王者風範,不僅在於其宏偉的規模和尊貴的氣勢,而因為他卓然不群,傲然於窠臼之外」香波堡是法國貴族生活氣味最濃厚的地區,森林遍地、盛產食材、葡萄酒,法國歷代的國王、貴族在此打建一座又一座的度假用的狩獵宮殿,甚至還不時舉朝遷移至此悉問國政。

    這座城堡的興建,要歸功於文藝復興時期至高無上的顯赫君主弗朗索瓦一世,他從義大利請來了藝術大師達·芬奇等人,不遺餘力地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藝術和建築風格移植到法國,為法蘭西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香波堡被法國人視為國寶,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古堡長寬各有100多米,氣勢磅薄。中間是正方形的主堡,兩側為六個圓錐形的巨大角樓。城河環繞四週,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園,綠樹、鮮花、雕塑和清澈的湖水,給人以極佳的視覺享受。與我國古代皇家園林相似,宮堡是王權的象徵,它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炫耀和享受,它體現的是華麗誇張的皇家園林風格,是皇權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香波堡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極致,是法國文藝之父「弗朗索瓦一世」為炫耀財勢在1519年下令興建的狩獵行宮,如一顆明珠般鑲在盧瓦爾河上,成為法國皇帝珠冠上最燦爛的標誌,十六世紀前期主政法蘭西王國這位君主,一心濡慕正在義大利開出璀璨花朵的文藝復興風潮,二十歲即繼承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即是禮聘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遷居法蘭西,度過生命的最後三年,達文西故居如今已經成為盧瓦爾河流域的知名觀光景點,正因為君王品味的向度清晰,文藝復興標榜的古典式樣便大舉進入傳法蘭西王國的貴族生活,香波堡便是這波建築庭園潮流的領航者,也展現出弗朗索瓦一世對藝術的追求。

    從正面眺望香波堡的華麗姿態,交錯林立的裝飾塔樓堆棧出的趣味節奏,是香波堡最著名的第一眼印象,這般大量甚至漫無節制的裝飾性設計,在法蘭西初嘗文藝復興滋味之時,只知古典裝飾的運用技法,還未深入領略文藝復興強調的終極和諧美感,於是建築師便設計出香波堡這般華麗綴飾的外觀形貌,在盧瓦爾河流域諸多的文藝復興風格城堡當中,格外予人童話般的夢幻感受。

    香波古堡最為人知的,是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365座煙囪,其建材是以石板嵌入,以替代大理石來顯示義大利風味。此外以八根方型棟樑支撐,以蜥蜴及弗朗索瓦一世前綴的「F」字構成了天花板圖案,而由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所設計的樓梯間,是當時唯一能夠容下二人同時上下的樓梯,所以頗具盛名,除可欣賞造型特異的天窗、拱廊及奢侈豪華的裝飾外,還可漫步在城堡外的森林裏,想像當時為超現實主義型態的建築物。

    香波堡有兩大看點:第一是內部,它共有440個房間、84部樓梯,從正門步入主堡,立即置身於一個明亮寬敞的大理石宮殿之中,正對著著名的「雙旋梯」,兩組獨立的樓梯相互交錯地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軸心,螺旋式地盤旋而上,同時上下樓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見,而不會碰面。據說,這是當年國王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婦正面相遇時引起尷尬和糾紛,特地請達·芬奇設計的,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雙旋梯位於城堡中央,從一樓貫穿到屋頂,樓梯的細部處處閃現文藝復興的風格,樓梯的正上面聳立著頂塔的輪廓,急傾斜的屋頂和高大林立的煙囪相依著,成為所謂弗朗索瓦一世樣式法國文藝復興的一大特徵。

    香波堡的另一個妙景是它的外形。除了城堡的圓形尖頂之外,還可以看到好多精美雕刻的小屋頂,那可是取暖爐的煙囪。遠遠望去,整個城堡就像一個插滿蠟燭的大蛋糕,猶如童話般美麗。

    說到香波堡(Chateau de Chambord),這座盧瓦爾河流域最大的城堡,就不能不從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在位(1515~1547)說起。弱冠二十即位的弗朗索瓦一世是個「獵人王」,他決定興建新的狩獵城堡之後,便選定布隆森林(Foret de Boulogne)裏原屬於布洛瓦伯(Counts of Blois)的狩獵小屋,1519年小屋剷平後,這項法國文藝復興史上浩大的工程開始動工。

1  2  
稿件來源: 國際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