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父親)坐在沙發。你手裡拿著一隻細棉花棒,沾水,用手指撥開他紅腫的眼皮,然後用棉花棒清他的眼瞼內側……。

眼瞼仍有點紅腫,但是眼睛睜開了,看著你,帶著點清澄的笑意。你坐下來,握著他的手,心裡在顫抖。兄弟們每天打電話問候,但是透過電話不可能看見他的眼睛。你也來探望過他好多次,為什麼在這「好多次」裡都沒發覺他的眼睛愈來愈小,最後被自己的眼屎糊住了?你,你們,什麼時候,曾經專注地凝視過他?

他老了,所以背佝僂了,理所當然。牙不能咬了,理所當然。腳不能走了,理所當然。突然之間不再說話了,理所當然。你們從他身邊走過,陪他吃一頓飯,扶著他坐下,跟他說「再見」的每一次當下,曾經認真地注視過他嗎?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

* * *

這是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看著父親的老所有的感觸。

事實上,我們或許也常看到爸媽愈來愈消瘦,走路愈來愈慢,體力衰退,不停詢問你「這是什麼?」,甚至你愈來愈需要提高音量、不斷重複你的話,好讓他們聽得清楚……。

而我們都理所當然地把這些行為視為他們「就是老了」的徵兆,卻沒有多加留意。台北榮總老年醫學科主任陳亮恭語重心長地說,「老化」固然可以解釋許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正在下滑的趨勢,但這並不表示,身體就會「退化」到連基本日常生活功能都無法運作。

這些行為「警訊」,都是提醒我們做子女的,是該「認真地注視」他們的時候了。

媽媽走路的樣子好怪

陪她在鄉下散步的時候,看見她踩著碎步窸窸窣窣低頭走路,我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手,不會跌倒的。試試看把腳步打開,你看──」我把腳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式……她真的把腳跨大出去,但是沒走幾步,又窸窸窣窣低頭走起碎步來。(摘自《目送》)

步態異常是老人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其中一種,也是銀髮族容易跌倒的危險因子之一。

有一項簡單的測試─「起立行走測試」,可以幫助子女判斷爸媽的步態是否正常:先讓爸媽坐在椅子上,然後在不扶著任何東西的情況下站起來,向前走3公尺,轉個身,再走回椅子,坐下。陳亮恭主任解釋,能在20秒以內完成的人,步態大致上沒有問題;若超過40秒就有問題,得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

這個測驗看似簡單,卻有許多值得仔細觀察的,包括爸媽能否站起來不昏倒?能否直直往前走(考驗他們的平衡感、行走能力)?轉身時有沒有問題?步伐會不會很細碎?

雖然老化本身會對步態有所影響,例如彎腰駝背、雙腳移動不靈活、平衡感變差、步伐變短、速度變慢等,但有時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後遺症,包括中風造成腳無力、關節炎造成的跛足、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步態不穩、巴金森症病人的步伐細碎等。多製造機會觀察爸媽的步態,及早發現隱藏的病因,加以治療,讓爸媽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阿公最近常揉眼睛

之前在我們日照中心有個伯伯,好多次看他吃中午的便當,都只把菜、肉吃掉,但飯卻不吃。我們問伯伯說:「伯伯,這邊還有飯,你怎麼都不吃?」他卻回說:「沒有啦!沒有啦!」

這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日照中心護士陳玉娟親身碰到的例子,伯伯已經連續幾天都這樣,最後她們找出原因,原來伯伯的眼睛看不清楚,才會只挑顏色鮮豔的吃,而白飯跟碗的顏色相近,所以伯伯就以為已經沒有東西了。之後社工幫他把飯跟菜混一下,並換比較深色的碗,問題就有所改善。

陳玉娟表示,在日照中心看到許多不同的狀況,有些婆婆會抱怨眼睛痠、看字很吃力,常揉眼睛,以前愛看書報的,現在慢慢不看了;有些則是因為視野受限,所以常撞到門或桌角;有時候也可以觀察他們上廁所的情形,如果對不準馬桶而尿到外面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最好去眼科做詳細的檢查。

對銀髮族而言,最常見的視力問題就是老花眼,其他像白內障、近視性黃斑部退化、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也都名列老人視力障礙原因的前幾名。現在愈來愈多新的藥物與手術,安全性高,醫師提醒,只要定期檢查,都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奶奶這個月跌倒好幾次

72歲的許奶奶患有糖尿病,每晚都要摸黑下床,扶著牆壁尋找電燈開關,慢慢走到洗手間。去年初,許奶奶在廁所裡跌倒撞到馬桶,額頭到眉骨間腫了好幾個星期。幾個星期後的晚上,她又起床上廁所,甚至還沒走到浴室,就感到一陣暈眩,來不及扶著牆就跌倒了。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

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銀髮族發生跌倒事件。其中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所謂的「跌倒恐懼症」──他們會因此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起身走路、不敢出門,進而影響心情、社會支持,生活作息日夜顛倒,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

陳亮恭主任也提醒,因為女性較容易有骨關節疾病,加上更年期後的骨質疏鬆問題,女性特別容易跌倒、骨折,甚至失能的比例也較高。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醫師詹鼎正就建議,更年期後的女性可多補充鈣片(早晚各一次,每次600單位)及維他命D(一天800單位),能減緩骨質疏鬆,維他命D還有增強肌力的作用,也有助預防跌倒,降低因跌倒而骨折的機會。

調整藥物、重配眼鏡、使用助行器、鼓勵爸媽運動、減少環境障礙等,也都是可行的預防方法。

外婆聽不見我說的話

台大醫師詹鼎正的外婆已近百歲,他在《你應該知道的老年醫學》裡寫到:「從70歲開始,她老人家的聽力就愈來愈差,到現在除了大聲在她耳邊吼叫外,很難與她溝通。雖然一直鼓勵她用助聽器,但她就是用不慣。也幸好她老人家樂天知命,每天看著無聲電視,卻仍活得很快樂。」

聽力障礙是銀髮族第四常見的慢性病況,隨然不會減短平均壽命,但卻會大大影響銀髮族的生活品質。你或許會發現,以前家庭聚會時,子孫們圍繞在爺爺奶奶身邊多麼開心,但曾幾何時,爺爺變得寡言,有時安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大家嘻鬧,偶爾還會暴躁、易怒,以為大家在背後說他的不是。

輔仁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陳惠姿說,碰到有點耳背的長輩,她都教學生音調要盡量低沉,不要講太快,最好可以面對面跟長輩講話,並附帶些手勢、表情,幫助長輩理解。

詹鼎正醫師建議,最好定期帶長輩到耳鼻喉科做個評估,以確定聽力障礙只是單純因為耳屎沒清乾淨,還是耳背或重聽,甚至其他因感覺神經病變所引起的。

媽媽最近好像比較瘦弱

天微微亮,她(媽媽)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摘自《目送》)

有時候我們看到這樣的阿公阿嬤,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好虛弱。但虛弱是一種病嗎?

事實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佛瑞德(Linda Fried)在2001年首度為虛弱症候群(Frailty)下了定義及五個臨床指標,包括體重在一年內減輕5%、肌握力變差、費力(病人一週內至少有3天以上做每件事都要花很大力氣,甚至沒力氣做事)、行動遲緩、體能活動度下降(台灣目前是參照美國的標準,男性一週內活動消耗少於383卡,女性小於270卡)。

還有另一項指標可以注意,就是老爸老媽的睡眠狀況:虛弱的病人會睡得比較多,但活力卻下降,做起事來沒精神。

詹鼎正醫師表示,虛弱會導致跌倒、失能、住院、住進養護之家的機率提高,也較容易死亡。

所以,最重要還是要鼓勵爸媽運動。有動才有活力。像電影《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中,艾麗絲為了幫助90歲的亞瑟不用助行器就能走上台接受表揚,陪著他在泳池裡走路,就是詹鼎正醫師很建議的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除此之外,騎腳踏車、快步行走也都是很好的選擇;不過他也提醒,如果關節有問題的爸爸媽媽還是要量力而為,而且運動之前、之後都要做暖身及伸展操,避免運動傷害。

阿嬤最近常忘東忘西

「一開始,常會看見我阿嬤在家裡一隻腳穿著外出鞋,一隻腳穿著室內拖鞋;或是開水煮開之後會忘了關瓦斯……後來,她甚至拿剪刀把電話線剪掉,嘴裡還念著:『那不知道是什麼?我看到會怕。』或是,她想出門,卻不知道怎麼開門,就拿菜刀試圖把門把剁掉,」陳玉娟說,這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陳玉娟的阿嬤在30年前罹患失智症,但那時社會對失智症並不了解,沒有意識到阿嬤的記憶力減退、個性變化、情緒無法控制等,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以為那只是她老了,所以記性不好,還認為她是「老番癲」。

台北榮總老年醫學科主任陳亮恭表示,偶爾可讓爸媽做一下小小測驗:講三樣完全不相關的名詞,例如紅色、快樂、腳踏車,讓爸媽記起來,過幾分鐘之後再問他們記得幾個,只要3個記不得2個,就已經有點危險了。

另外,也可觀察老爸老媽平常買菜會不會找錯錢?打電話(不是用快速撥號鍵,而是一個號碼一個號碼按)能不能正確撥號?搭公車、捷運會不會迷路?當你發現他們好像無法自己順利完成,甚至是他們以前擅長做的事情卻開始出錯,例如家庭主婦做菜時放錯材料、調味料,就要懷疑是否是失智症的徵兆。

不過,陳亮恭也提到,目前失智症仍沒有絕對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早期發現,投以藥物,仍能大幅改善老爸老媽的生活品質,延緩退化的速度。所以他提醒子女,很多事情不要搶著幫爸媽做,而是要多在旁觀察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容易及早發現他們哪部份已經出現缺損。

爸爸血壓好像有點偏高

除了身體狀況外,有些數字也要特別留意。陳亮恭提到,老年女性的糖尿病問題是現在全世界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因為更年期過後,新陳代謝的狀況改變,使得血糖、血脂出現劇烈的變化。

而男性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它所導致的併發症,如心臟、腎臟的問題,或是腦部血管硬化、循環不佳使得腦部功能退化,甚至因多重小中風而導致血管性失智,」陳亮恭說。

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40歲時顯著上升,約比女性提早10年,因此陳亮恭提醒,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最好能提早控制,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如果數值偏高,但並未超出標準值,也要多加注意。

除此之外,體重也是重要的關鍵。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刻意減重,但在半年內瘦了10%,或是一個月減輕5%,就必須要尋求醫師的協助,國外的調查顯示這些老年人可能憂鬱、失智、癌症或其他慢性病況等的徵兆。

不過詹鼎正醫師也提到,現在許多老人家因為代謝、活動力下降而有肥胖的問題,倒不是要爸媽積極減重,以免導致身體功能下降而無法應付急性疾病,而是建議,每餐可吃八分飽就好,且要多吃蔬果、魚及糙米、五穀雜糧等粗食,而少鹽、少糖、少油。

最後一樣關鍵數字就是「疼痛指數」。陳亮恭主任說,很多老人家都很能忍,但痛其實代表身體出了狀況,且會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打電話關心爸媽時,不妨多問一句:「媽,你今天有哪裡痛?這個痛有多少分?」

(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老年醫學科主任陳亮恭)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lip0615 的頭像
    tulip0615

    tulip0615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