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神佛的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是尼國的首都,建於公元 723年,海拔1300公尺,又名木寺城。傳說這個城市是由一座廟發展而成,而這座廟又只由一棵樹的木材蓋成。加市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及交通的重心,它的位置也恰在全國的中心點。位於喜馬拉雅山下,巴格馬地河北岸,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四週都是碧綠青翠的高山,風景十分秀麗,自古即是尼泊爾人的活動中心。

(1)舊皇宮廣場(Dubar Square):舊市區的樞紐,是個小販密布,遊人閒人不絕的平台廣場,其中涵蓋了五十多所廟宇與古蹟。大致上可粗分為四個區域:活女神廟、猴神廟、賈格那許廟及塔蕾珠神廟。

(2)猴神廟(Hanuman Dhoka):入口旁有一尊撐著小傘的猴神像,立於1672年,是尼國史詩裡的英雄化身,能為戰爭帶來勝利。猴神像腳踏一條蛇,身披紅披肩,臉上塗著紅油。每天早上信徒會帶著稻米、薰香前來參拜許願。而猴神像雙眼終年被紅布包裹,目的是不願祂目睹人間罪惡。

行進大門,就是最美的拿梭宮院(Nasal Chowk),此為古代尼國皇室加冕處。東面則是紀念King Tribhuvan 的博物館,此處建築特色古樸而別具一格。此處另有羅罕宮院(Lohan Chowk) 及四座高塔,範圍很大,惜不開放參觀。四座高塔的名字分別代表尼國國王征服的四處谷地。

(3)活女神廟(Kumari Bahal):活女神庫瑪麗是聖潔的象徵,傳統的候選年齡是五歲,必須身體健康、美麗且為皇室處子,連星座和生辰八字也要與當今尼王一樣才算合格。候選人會逐一被送往三靈塔(Talejn Temple)過一夜;塔內放滿駭人的骷髏頭或是血淋淋的牛頭和各種恐怖的面具,候選女孩若於翌日仍能面無懼色出塔,便為真命女神。活女神除保護王室外,並接受信徒的膜拜和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心。遊客只要在廟內大喊 Kumari,活女神便會出現窗口。女神的任期到第一次初經為止,退休時可得到豐厚的財物,但因在任期間養尊處優,一般尼國男子通常不敢娶她們,命運仍是很可悲,堪稱尼國奇風異俗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女神廟本身是一棟白色外牆,窗戶雕滿神像、孔雀的十八世紀建築,中庭的雕刻精美。

(4)賈格那許廟(Jaganath Temple):本區最古老的建築,Jaganath被印度教尊為主宰宇宙之神。廟內有許多浮雕,都是描述一些男女性愛動態,甚至有人獸交合,與春宮圖無異,色情程度據聞可達十級。但在尼人宗教的眼光裡,根本沒有什麼稀奇。

賈格那許廟旁另有三層屋頂的哥比拿寺及供奉濕婆神的尖頂白色卡拉廟(Shikhara),都是尼泊爾人傳統的尼瓦式(Newar)建築。巨大通身漆黑的黑拜拉布神浮雕(Black Bhairav),身上佩有黃、紅飾物,頭鑲寶石及一頂頭骨製成的掛冠,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是濕婆神最恐怖的化身。尼人深信,任何相持不下的爭執,只要到黑拜拉布神前發誓一定能平息。如敢在黑拜拉布神前撒謊,必會遭神懲而流血致死。

平台的柱子上有普拉塔布馬拉國王的雕像,這附近的廟宇都是他在位時發起興建的,現今成了許多白鴿的棲息之處。

(5)塔蕾珠神廟(Taleju Temple):塔蕾珠神廟是舊皇宮廣場東北面最主要的建築物,廟高三層,鍍金,是全國最高的一棟廟宇。塔蕾珠女神是Durga神的化身,為尼泊爾皇室的守護神,因此平時絕少開放,旅客只好在黃昏時欣賞祂耀眼的光芒。廟旁的皇宮牆基上有1664年刻的銘文石碑,以15種文字歌頌女神卡莉卡(Kalika)的功德。

塔蕾珠神廟的右邊是台拉那維寺(Tarana Devi Mandir),三扇大門均有浮雕,柱上並飾有千手女神及一串彩色的頭蓋骨。廣場西北邊,警察總部旁的廣場名為寇特廣場(Kot Square)。1846年在此曾發生了一場爭奪政權的大屠殺,每年九月中的達善節(Dasain)的殺牲祭祀儀式也在此舉行。

(6)因陀羅廣場(Indra Chok):沿舊皇宮廣場東北的馬康街(Makhan)行,有不少木造的民舍。廣場上有三座廟宇,南面是三層高的阿卡喜拜拉佛寺,前面是銅製的甘尼許寺(Ganesh Shrine),另一座則是小販群聚的濕婆神寺(Shiva Mandir),是依帕坦(Patan)的Krishna而建的。此處有許多毛氈及紡織品出售,也有商店販賣抽紗、銅器等。

凱爾街轉左的巷後有地位崇高的白麥群卓拿寺(Seto Machhendranath)。廟宇以銅製成,加以環繞的經輪,令人肅然起敬。這裡供奉的神祇最是仁慈,每年三、四月份都在此舉行熱鬧的節慶。附近還有阿吉馬喇嘛寺(Ajima) 是白色陶磚的三層建築,內有神壇及許多性愛雕刻。

沿凱爾街(Khel Tole)前行即到達熱鬧的交叉路口Ason Tole,車水馬龍、人潮洶湧.這裡最引人的是安娜普娜寺,屋頂全飾以向上翹的金製簷角,經過的人都要搖動銅鈴祈福。

(7)大葬場:位於帕蘇帕提拿寺(Pashupatinath)之下,是一所距加德滿都市區西方五公里處的印度教聖廟。傳統上尼國人都會將奄奄一息的垂死親人送往巴格馬提河畔(Bagmati),待其嚥下最後一口氣,將屍體在河邊神壇(Ghat)火化。待晨光乍現時把骨灰灑入河中,如此河水會將死者送往印度教聖河-恒河裡,死者便可得到「永生之樂」。河壇並作為各種節日的慶祝場所,週六時婦女並紛紛至此還願、淨身及換上新的紗衣。

帕蘇帕提拿寺供奉濕婆神,樓高三層,建於1696年,嚴禁非印度教徒入內,但可在河對岸眺望寺廟全景,對岸有不少白色小舍利塔沿坡而築,並有不少猴子出沒。

(8)四眼天神廟(Swayambhunath Temple):位於加德滿都市郊西北的山崗上,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沿三百級石階而上,會看到成群的猴子,無視於成群的觀光客,毫無懼意的索食。據說千年前建造此廟的中國文殊菩薩曾在此削去三千煩惱絲,削下的頭髮變成樹,而頭蝨就成為這些「聖猴」了。猴數最多時曾達三千隻以上,故此廟又名「猴神廟」。

四眼天神廟主建築是一棟大佛塔,有白色半球形的基層,對上的四方體,每邊都畫有一對佛眼;而眉心之中另繪上第三隻眼睛,象徵無上的智慧,參透世情,至於像問號的鼻子形似尼泊爾數字一,象徵和諧一體,四方佛塔上蓋有十三層的圓錐體,意為十三層天界,最頂的傘蓋則象徵涅槃。

(9)布特勒佛塔(Boudhanath Stupa):布特勒佛塔距帕蘇帕提拿寺東北方約兩公里處,它是全尼泊爾最大的佛寺。建於兩千年前,在11世紀重建.佛塔建在層層階梯上,外圍則刻著108 尊阿爾佛,這兒的十三層經輪,一為圓形,一為四方體,與其他寺廟截然不同。這裡聚居許多西藏人,也有不少地毯工廠。

(10)布達尼爾堪莎臥佛寺(Budhanilkantha):布達尼爾堪莎臥佛寺,位於加德滿都北郊約九公里處。臥佛(Vishnu)石像長約五公尺,建於六世紀,安躺在方形的水池,身上佈滿花朵,下面交錯盤踞著九條巨蟒。臥佛的四隻手分別拿著鐵餅(象徵心靈)、權杖(智慧)、海螺(五大元素)和蓮花(宇宙)。

最古老的美麗之都-帕坦BACK TO TOP
帕坦位於加德滿都東南 5公里的 Bagmati河岸上,是國內最古老的城市,又因市容之美被稱為「拉力得普」(Lalitpur),意為「美麗之都」,且被視為最古老的佛教城之一,也是木雕及金屬雕刻手工藝製造中心。建於公元 229年前印度阿育王訪問尼泊爾時。市內擁有 136座佛寺、55座屋頂交錯的廟宇,居民大多為佛教徒,為谷地建築藝術的發源地,四處都是櫛比相連、上千年歷史的雕樑畫棟。帕坦且是一個工業城,出產木刻、銅器和地毯。此地手工藝品著名,價格也多較加德滿都便宜。

(1)舊皇宮廣場(Durbar Square):市內道路均依廣場為基礎向四面發展,廣場西面是廟宇,東面則是皇宮和被圍牆環繞的御花園。

(2)比姆森寺(Bhimsen Mandir):廣場的最北端。以大理石為建材,築於十七世紀.樑柱及牆壁都鍍上黃金或漆成銀色。

(3)庫里須那寺(Krishna Mandir):石建的印度蒙兀兒式寺廟。前兩層是蒙古包式外台,三樓有錫卡拉式小廟,橫樑刻了著名的印度史詩。這裡並是八月 Krishnastami節舉行慶典的地點。

(4)賈格那許廟(Jaganath Temple):建於十五世紀的兩層磚造寺廟,是廣場上最古老的古蹟。斜柱上刻有毘濕紐神的各種化身。

(5)那辛國王(Narsingh)石柱像:那辛國王在位時曾許下諾言:「只要銅鳥在他身邊不走,他一定會回來照顧臣民。」於是人民立下國王與銅鳥的雕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6)皇宮庭院(Royal Palace):與廣場隔街相對,是帕坦的舊宮,馬拉王的舊宅。其中以 Tale ju Temple 最有特色。建於1660年,是一座八角形的三層塔,樓上的木雕非常吸引人。

(7)克瓦寺(Kwa Bahal):又稱為 Hiranya Varna Mahavihar,就在廣場不遠的西北方。寺廟規模宏大,於12世紀建成。中庭另有一座小廟,飾有多扇銀門和十分富有印度色彩的神像,金頂更有包金的橫帶,刻有佛祖的生平故事。

(8)千佛寺(Mahabonddha):16世紀的建築物,仿東印度的佛陀精舍而建。1934年毀於地震,修建之後,餘下的建材在千佛寺旁加建了較小的佛寺。
古樸建築之美-巴德普(Bhaktapur)
最具古樸風味的古城,最出名莫過於17世紀Bhaktapur王的建築與手工藝術。

(1)舊皇宮廣場(Durbar Square):此處原是建築藝術的發祥地,可惜在1934年大地震時被摧毀殆盡,現在的廣場被民居分為兩個小廣場。

進入西側之前,金門即呈現眼前。金門(Golden Gate)又名太陽門(Sun Dhoka),建於1753年,公認是最珍貴的藝術精品。金門西側是國家畫廊,展出宗教畫。東側露台上是17世紀重建時鑲上的55扇檀香木窗,素以雕刻精緻聞名於世。

Taleju Chowk與Kumari Chowk同為最受景仰的廟宇,門前有士兵看守,遊人不得入內。

尼亞塔波拉廟(Nyathapola Temple) 是最高的廟宇,廟下有五層方形的基台,每座都有動物像或人像作守衛。傳說每上一層的守衛力量都比下一層多十倍,廟中的 108根彩色木刻斜柱,刻畫著密宗神祕女神的多種化身、形貌。

(2)達塔厝王廟(Dattatraya Temple):舊皇宮廣場以北,這兒有比姆森廟(Bhimsen Temple)及普加里僧屋(Pujari Math),素以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的孔雀窗(Peacock Windows)聞名。

普加里僧屋建於1763年,作為印度教僧侶的住所,當年名聲極大,連西藏政府每年都派人來送賀禮。

古樸建築之美-巴德普(Bhaktapur)
最具古樸風味的古城,最出名莫過於17世紀Bhaktapur王的建築與手工藝術。

(1)舊皇宮廣場(Durbar Square):此處原是建築藝術的發祥地,可惜在1934年大地震時被摧毀殆盡,現在的廣場被民居分為兩個小廣場。

進入西側之前,金門即呈現眼前。金門(Golden Gate)又名太陽門(Sun Dhoka),建於1753年,公認是最珍貴的藝術精品。金門西側是國家畫廊,展出宗教畫。東側露台上是17世紀重建時鑲上的55扇檀香木窗,素以雕刻精緻聞名於世。

Taleju Chowk與Kumari Chowk同為最受景仰的廟宇,門前有士兵看守,遊人不得入內。

尼亞塔波拉廟(Nyathapola Temple) 是最高的廟宇,廟下有五層方形的基台,每座都有動物像或人像作守衛。傳說每上一層的守衛力量都比下一層多十倍,廟中的 108根彩色木刻斜柱,刻畫著密宗神祕女神的多種化身、形貌。

(2)達塔厝王廟(Dattatraya Temple):舊皇宮廣場以北,這兒有比姆森廟(Bhimsen Temple)及普加里僧屋(Pujari Math),素以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的孔雀窗(Peacock Windows)聞名。

普加里僧屋建於1763年,作為印度教僧侶的住所,當年名聲極大,連西藏政府每年都派人來送賀禮。

聆聽大自然原始呼喚-奇旺國家公園(Chitwan National Park)BACK TO TOP
位於加德滿都西南方120公里的雷布提谷地(Rapti Valley),佔地932平方公里,海拔50公尺,與印度為鄰的一大片濕窪區,地廣人稀,是亞熱帶最大的天然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由已故的馬罕卓國王於1962年所建,原意為保護區內面臨絕種的獨角犀牛而設立。

保護區內共有40種印度虎、300隻獨角犀牛和一種稀有的鱷魚,其它如野豬、鹿、猿、猴、松鼠、蛇、乃至河豚不計其數,觀鳥更會大有斬獲。

在此有不少由休閒旅館安排的活動,如騎象前往叢林探奇、划獨木舟等等,可盡情享受。但在保護區內不要隨意行動(尤其晚間),以免淪入虎口!

國家公園內的住宿都相當簡陋,因電力不足,除了少數一、兩家自己有發電設備的豪華旅館外,八點半左右就一片漆黑了,只能點油燈或自備手電筒了。此地多利用太陽能發電,所以太陽下山後多半就沒有熱水了。

湖光山色波卡拉(Pokhara)
波卡拉位於加德滿都以西200公里的安娜普納群山(Annapurna)下的山谷中。此地物價低廉,天然的湖光山色、悠閒的田園生活就是波卡拉的最佳寫照。無怪乎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都在這個慢半拍的山城流連忘返,不少歐美的嬉皮更在此長期居留。波卡拉位於費娃湖(Phewa)畔,在此以可眺望喜馬拉雅山壯麗山景而聞名於世。而費娃湖及魚尾峰的湖光山色,確是令人心曠神怡。

(1)費娃湖(Phewa Lake):費娃湖位於巴士總站西南約三公里,湖邊有許多旅館與餐廳,一間接一間長達千餘公尺。

(2)瓦拉喜金廟(Varahi Temple):湖中央有一座瓦拉喜金廟,許多漁人或遊客都會來此上香膜拜。

(3)魔鬼瀑布(David Fall):瀑布日積月累造成奇特的深坑地形,但乾季時水量很小。

(4)西藏村(Tashilling Tibetan Village):在魔鬼瀑布的對面,藏人會在此出售他們從西藏帶回來的貨品。

輕鬆健行-走一趟莎林蔻(Sarangkot)
莎林蔻(Sarangkot)位於波卡拉的西北方,標高1,592公尺,是一條可當天來回的熱門登山路線。若你不想挑戰自己的體力和耐力,又沒有多餘的假期可停留,可是又不甘願放棄親近高山的機會,不妨考慮到此走一遭。

往莎林蔻的途中路況良好,體力好的人可由波卡拉湖邊小路健行而上,約三、四小時可到山頂。也可先搭車到市區北方的Binde Basini Temple,下車後沿著柏油路往山上走,一個多小時也可到達。這兩條路線可交換運用,不用來回重複。更懶的人可以直接叫計程車到階梯底端下車,再爬二十分鐘階梯就到了。

這條路線除了尼泊爾特有的梯田景觀外,隨著山路迴轉,巍峨山景乍現眼前的喜悅,就等著你親自去體會;還有路途中經過的民家和偶遇的當地居民,他們淳樸的笑容和親切的問候,都是健行的意外收穫。

天氣晴朗時從莎林蔻可看到雄偉的安娜普娜山脈和翠綠色的湖泊-費娃湖,更可俯視波卡拉全貌。山頂有一座鐵塔和瞭望台可供觀景:當你站在那兒望著對面覆雪的高山,沿途一切的辛苦早已拋諸腦後。

隨著遊客與日俱增,莎林蔻由昔日的安寧小村莊,變成了今日旅店及商家密佈的小山城。沿著山坡階梯拾級而上,一間間木造屋舍都在做觀光客的生意,所以到此不愁找不到吃飯落腳的地方。若時間許可不妨在此找間木屋過一晚,這裡的日出可是美得讓你無法形容的。

擁抱壯麗日出-那加闊(Nagarkot)
那加闊位於加德滿都東方約三十公里,海拔約2,100公尺,素有喜瑪拉山脈觀景台之稱,號稱在天氣晴朗能見度清楚時,可從東側看到聖母峰,西側則是安娜普娜山群,壯觀的山景震撼人心!

從加德滿都出發約一個多小時車程,會經過製陶小鎮希米和巴德普,沿途梯田環繞著樸拙的村落,群山擁抱遠離塵俗,是一種不同的體驗。近年來這個觀景點因觀光客劇增,發展更為進步,新建的旅館紛紛大興土木搶佔更優良的觀景地勢,也令人擔憂破壞隨之而來。山中過夜氣候變化極大,別忘了禦寒裝備及手電筒!

純樸小鎮風情-杜里卡(Dulikhel)

杜里卡是位在加德滿都東南巴尼帕谷地附近的小村莊,以往曾是西藏和加德滿都谷地及尼泊爾東部的貿易中心,除了著名納拉楊寺(Narayan Shirine)和哈里希迪廟(Harisiddhi Temple)就在主要的廣場上,精巧木雕裝飾的門窗等建築特色也都值得一看。近年來杜里卡更因周遭幾條健行路線,有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純樸的農村景色,同時又可以遠觀喜馬拉雅山脈的崇山峻嶺,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觀光客前來。

尼泊爾唯一的淨土-佛教聖地-倫比尼(Lumbini)BACK TO TOP

相傳約在西元前六世紀,佛祖的母親Maya Devi在現今倫比尼的聖花園池塘邊樹下生下釋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在此西側的小土坡上有一根高六米的石柱(Ashokan Pillar),相傳是西元前三世紀時,由印度阿育王為紀念佛祖在此誕生豎立的,現有一半埋在土堆中,在十九世紀末才被發現。

有的旅遊書將倫比尼形容成是尼泊爾唯一的淨土:花木扶疏、鳥語花香,若你是從嘈雜混亂的加德滿都來此,確會有這種感動。這裡沒有觀光客或商家,也沒有華麗的寺廟建築,有的僅是供人憑弔的空曠花園池塘、和數間簡單的寺院,一切的寧靜都在身旁彌漫的空氣中,祇能意會無法言傳。

現在的倫比尼從1985年開始,由發展信託基金會(The 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著手國際佛教研究中心的計劃,由一位日本建築師設計,斥資美金五千四百萬元整建中。雖然進度十分緩慢,但仍可期未來在此有一美麗的遠景。

倫比尼位於尼泊爾南部的Terai河谷平原,離印度邊境很近。從加德滿都到倫比尼可選擇陸路或搭機:最近的機場位於21公里外的Bhairawa,下機後可搭計程車或吉普車前往。陸路則有多條路線,不論是加德滿都或波卡拉都有巴士可達,需時約七小時。從奇旺前往則只要二小時左右。

許多佛教團體和虔誠的信徒到尼泊爾朝聖,倫比尼是必到之地。但倫比尼的食宿條件並不十分理想,沒有高級旅館可投宿;夏天雨季時氣溫極高(六月已達攝氏40度),又溼又熱,十分難受,若要前往可得考慮清楚,否則就要抱著苦行僧的心態才能泰然處之。有趣的是今日倫比尼附近的居民,不是回教徒就是印度教徒,真正的佛教徒反而少之又少。或許這正是神愛世人、世界大同的最佳寫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