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大陸有這麼一個有趣的報導:廣州市統計局近日的調查顯示,市民經常參與的文化活動的前三位是:上網、聽廣播/音樂、看電視。記者的採訪還發現,不少家庭「分屋」搞文化活動:年輕人房間裏上網,老年人客廳裏看電視,交流的時間比以前短了。

如果把以上的場景,搬到台灣本地來,或是全世界其他較開發的國家,這種現象其實也不足為奇。因為,這根本就是科技進步,混合著社會演變下的必然結果。

在現代化社會中,不管老年人或年輕人,似乎都找到一個自己想要,又可以打發時間的方式。其中,45歲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中老年人在看電視,年輕人則在上網,小孩子們則在他們中間成長。

問題是,有人就對這樣的文化「分屋」或「分層」活動擔心,認為這樣「人—機對話熱鬧,人—人對話蕭條」狀況所造成的家庭成員間交流變少,很可能是家庭分崩離析的先聲。

碰巧前一陣子與兩位許久不見的老同事見面。多年不見下來,這兩位同事已經結婚、生子。只要是媽媽們在一起,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子女經」。其中一位媽媽就心有所感地表示:有人說與孩子相處可『重質不重量』,但事實上,父母每天花一段長時間與子女對話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面對人格特質與自己很不一樣的新世代子女,年輕一輩的父母必須「重質(溝通品質)又重量(互動時間)」,才能成為子女喜歡的父母;或者,至少是個「還算稱職」的父母。

其實,不論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持,需要常常不停地對話,投資大眾也應該常常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而這裡所謂的「對話」,當然就是三不五時地關心、檢討自己的投資狀況。對此,筆者想與廣大讀者一同分享「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的重點。

首先,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一樣,常常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不但必要,也有健康與不健康(有無技巧)之分。有技巧的對話,可以讓個人的投資理財更為成功;不健康的對話不但無聊,還可能形成負面的效果。

事實上,透過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不但可以形成正確的投資決策或判斷,更加磨練出純熟的投資技巧,也能避免自己在投資行情大幅波動中,盲目受到群眾的影響而遭受損失;又或者是避免買到不適合自己的投資商品。

其次,對話最怕「雞同鴨講」,所以,在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之前,必須先做好一番功課。因為既然投資了,就應該開始了解所投資的工具,以及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工具?用什麼樣的指標來進行評比(至少,不能拿橘子跟蘋果來比)?以及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應該對已經投資的工具採取持續加碼,或是停損、停利?

再者,對話是了解對方,並讓對方了解自己,而不是給對方或自己形成壓力。同樣的道理,天天注意自己的投資狀況,並不是為了搶短線進出,而是檢討自己的策略是否錯誤。

因為當投資標的已經開始出現警訊時,可以在頻繁的對話中發覺,並進而快速解決。但是有時候,就像父母與子女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不過是單純地「表達關心」而已,並沒有要強迫對方採取行動的意思。

為了對話上的方便,將所有存款、投資等,都集中在少數幾個網路銀行或網路券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因為如果分散得太多,想要常常保持對話的時間及次數,恐怕就是一件麻煩事。況且,資產集中一些,也能夠提高自己在往來銀行或券商的地位及份量,進而獲得比較優惠的「好康」。

為什麼要選擇網路銀行或券商?這是因為目前網路銀行或券商,都可以讓客戶透過網路平台,一次清楚地了解自己每天資產的變動情況。這對於工作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是讓自己每天輕鬆地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的有利工具。

最後,當投資大眾做足了功課,有了方便的工具之後,進一步養成固定的「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習慣更是重要。至於頻率的多寡,則將視所投資工具而定。

例如投資股票,雖不致於一定要天天看盤,但至少也要知道一下行情的起落及原因,做為日後決策的判斷;假使是購買基金,對話時間或許不需要天天進行;至於買了保單的人,至少每年也要做一次保單體檢,讓保障能夠隨時貼近實際需要。

只不過,就像許多投資專家都曾經引用過的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投資人時常冷落了自己的投資理財狀況,未來肯定將很難獲得不錯回報的。

筆者期望每一位投資人,都能藉由定期的「與自己的投資理財對話」,獲得不錯的成績,同時能讓資產不斷擴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lip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