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性一:同類互比
為了達到更好的生活目標,人們隨時都需要瞭解自己的現狀,尤其需要瞭解自己在社會的位置。當缺乏判斷的客觀信息標準和有效方法來判斷自己是否的更好的時候,就常常透過與他自認為同類的人比較,來確定自己的現狀和社會位置。這就是人際間的同類互比行為。
通性二:印象概推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有一個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兩個部份時,如果一個人被歸於『好的』部份時,一切好的品行便加在他的身上。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部份時,那麼,一切不好的品行又都加在他的身上。
通性三:投射效應
人們往往有一個傾向,當他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時(如個性、愛好、思想時),就常常認為別人具有他們自己的特性。或者說,當人們需要判斷別人時,就往往將自己的特性『投射』給別人,想像其他人的特性也跟自己一樣。
通性四:近而親
人們之間住得近的,要比那些住得遠的,更有可能成為親朋好友。因為彼此很近,所以很容易互相幫忙,互相瞭解,並解除對方的壓力。當兩人很接近而且沒有衝突,便很容易成為親近的朋友。若有激烈衝突的話,很可能鄰家就變成冤家。
通性五:相互回報
社會上的人往往有一種傾向,喜歡那些他自認為喜歡他的人,討厭那些他自認為討厭他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當事人自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知己、或悅己。
禮尚往來,在相互回報下,也要預防賄賂的誘惑,要培養廣大的心胸,廣結善緣,不要「討厭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要「喜歡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
通性六:相似相親
人們普遍認為,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的人,彼此更容易互相喜歡和親近。這是一種直接而原始的本能,在組織上若能集合志同道合的夥伴,這個組織就會很堅強,相似相親的能力,可由宣傳、訓練來達成。
通性七:替罪羊行為
當人們煩悶或惱怒時,在不知煩悶的根源,或知道煩悶的根源,但不敢對根源進行攻擊的情況下,就往往傾向於尋找煩悶根源的代替品,進行發洩或出氣。這就是替罪羊行為或羔羊代罪行為。
通性八:人群中的責任擴散
當人們在一起做事而又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時,有的人在一定程度內會失去他個人的責任感。責任出現後,認為別人應該而且會設法分擔他的責任,即使當時他是單獨在工作,也會認為分擔與降低個人責任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人群中的責任擴散』行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