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剛才看打鐘的岸邊,這兒的風浪較細,望著微微顛簸的漁船,令我想起荷蘭著名的風景畫,最喜歡以雲、海、船為素材,有寧靜的,也有驚險的畫面。在雷暴電光下,海面波濤洶湧,帆船上的船員皆奮力對抗,充分表現人定勝天的志向,也許亦反映出當時荷蘭船民經常受強風巨浪的威脅,不過到現在,大規模的水閘系統及堤壩已大大減低天災的影響。 | |
|
坐在旅遊車上,沿途所見都是一望無際的綠地,間有零星的小房屋,不知經過了多遠,我看到迎風而立的荷蘭風車,正是昔日荷蘭油畫中的主角。幾座風車建於阡陌縱橫的田野上,四片扇葉在空中打了一個交叉,像要告訴我們它不再肩負起過往抽水的工作,舊日幸運的風車如今只靜靜地等待命運的結終。現僅存在荷蘭境內的風車約有一千座,有些做了房屋,有些已改建成博物館,而剩下的大多是供旅遊參觀之用。 |
| |
![]() |
風車村內還有木屐廠,未進入工場,已見門外放置了一對很大的木屐,旁邊有一小型風車,遊客忙穿上木屐拍照留念。廠房是由木材搭建,進門後,發覺室內燈光昏黃,配上窗外黑壓壓的天色,還弄不清此刻是晨是暮。場內有點濕冷,木屋裡散發著淡淡的霉味,牆上掛了一些半製成木屐,像在一塊塊原木上挖了個洞,鞋頭尖尖的,很難想像要把它們穿上腳時會有何感受。 |
當遊客都齊集在工場時,身形瘦削的木屐師傅便開始講解木屐的歷史和用途,由於荷蘭大部分是濕地,加上木材豐富,所以荷蘭人就地取材,鑿成一雙雙形如木筏的鞋,厚重的鞋底正好保護雙腳防濕,而且成本低又耐用,很多人都樂意穿上。當然,現在除了小數鄉鎮居民仍然堅持傳統外,大部分荷蘭人都不再穿這些又硬又重的木屐,更何況今時今日,木屐的價錢並不便宜,即使加了軟墊,手工再精細,也未能吸引遊客購買。 |
|
|
|
荷蘭的土壤多沙,加上全年雨水充足,空氣濕潤,非常適合種植花草類植物,同時,青青草原對發展畜牧業十分有利,所以這裡有很多大型牧場,除了供應新鮮的牛奶和牛肉外,還有大量美味乳酪生產,並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更多利潤。 未到荷蘭之前,我已聽聞這裡的乳酪很出名,直到我在風車村裡參觀乳酪製造工場,才知道乳酪的種類有那麼多,穿上傳統服飾的女職員向遊客介紹乳酪的製法及品種,有一種圓球形的,外面加了一層紅色的蠟,作防霉之用,切開後,淺黃色的乳酪味道很香醇;有些已切開的,現出灰灰黑黑的霉,味道非常難聞,女職員說這些發霉的乳酪是極品,可是我一看到便怕怕,莫說要吃一口。跟著她拿了一個圓盤形金黃色的乳酪,用小刀在圓盤正中心切了小塊,她說中心位置的乳酪是最美味的,然後給我和前面幾位遊客試味,我淺嚐了一口,果然濃郁芳香。也許真有點兒餓,我試了一片又一片,直至人群開始離去,我才跟隨他們,而留在我口中那乳酪的香味卻久久沒有散去。 荷蘭有四寶,包括風車、木屐、乳酪和鬱金香,我在一個上午已見識過三寶的面貌,至於稱為荷蘭國花之鬱金香,我們就要到第二天去花展參觀了。 ![]() 風車和木屐為荷蘭帶來各國的遊客,促進旅遊業蓬勃發展,而乳酪和鬱金香則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難怪它們稱為荷蘭四寶了。 | |
|
街巷商店林立,售賣各種紀念品,有擺設,茶具,掛畫,民族服飾,各式鮮花種子,也有這裡的特產--木屐。 |
| |
|
|
|
遙望港灣另一邊,海浪很大,灰暗的海水拍激著岸頭,此時,我嗅到陣陣魚腥味,我以為海浪把底下的垃圾都翻起來,那氣味源自混濁的海水,原來有一間魚店正在將大批鮮魚進行急凍,難怪味道這麼濃。途經一間快餐外賣店,店主把一些焦黃的燻鯡魚放在門外,我看了又看,聽說這裡的燻魚很著名,可惜我不太喜歡吃魚,所以最後也沒有買下,只拍了張照片留念。 |
|
~http://www.mychinesetea.net/nyhome_pne1.htm
| |
| |
| |
| |
|
荷蘭是一個地形平緩的低地國,走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內,發覺很多人喜歡騎自行車,除了因為道路平坦,易於騎車外,境內有自行車專用道,以及很多停泊的車場,令市民可以盡情盡興地踏車上路。無論在街道旁,運河邊,也有很多大大小小、顏色鮮艷的自行車停放。少年人也好,老人也好,大家都樂於騎自行車,既可減少污染,又可強身健體。如果遊客想以自行車代步,市中心有不少出租店,就連車站也設有自行車隨行運輸服務,方便騎車者帶著它搭火車。 |
阿姆斯特丹的陸路交通網絡十分完善,到這兒觀光,可以選擇公共巴士、電車、地下鐵路,但我怎也不能錯過乘坐一趟觀光船。這市內河道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水道穿梭這美麗的水都,幾乎每一條街就有一河道,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一艘艘環繞運河而行的玻璃船,穿過市內各大小橋樑,雖然比不上威尼斯運河上的交通工具──「貢多拉」(Gondola)搖漿盪舟的情趣,但安坐玻璃船內,也可以靜靜地觀賞水鄉澤國的舊日風貌。 | |
清晨,霧氣仍未完全散去,河上白霧縈繞,感覺格外淒美迷人。我坐在四面玻璃窗的運河觀光船裡,靠著方形大窗,順著河看去,河道非常寬闊,霧色飄浮水面,看不到很遠的地方。當船隻穿越茫茫水道時,慢慢帶我融入阿姆斯特丹城裡,忽然地,令我聯想起身處遠洋航行的船隻,正在出海探險,為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富裕的資本,就像當年荷蘭人在海洋上開闢了許多新航道,建立新的貿易市場,逐漸增強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果,令造船業及航運業越來越發達,形成龐大的海洋艦隊,而國家也因此富強起來。 |
|
在阿姆斯特丹運河兩岸,停靠著各式各樣的運河船屋(Houseboat),這些船屋現已固定在河床上,並不能航行於河道,現時約有二千多條船屋。船家最初是以捕魚或運輸為生,後來,很多人都到城市找工作,結束了海上漂泊的生活,所以他們便把船停放河道兩岸。 雖然部分船民已在陸上工作,但仍無法捨棄水上生活的便利和舒適,結果他們還是以船屋為家,而現在的船屋已有水、電、家電、電話等設備,並得到政府承認,編配門牌地址,跟陸上的居所一樣。不過,自1973年起,政府已不再批准興建船屋,以免造成河道阻塞及管理困難,然而,卻讓不少渴望住在水上的荷蘭人無法如願,有見及此,一些船家索性把船屋改成水上旅店或餐館,令遊客和當地人也可以懷舊一番。
| |
|
觀光船剛經過一排船屋旁邊,我從窗子向外望,船屋就像在木筏上加建了一個長形車廂,兩邊開了小窗,掛上白色窗紗,車廂裡有小臥房及設備齊全的煮食地方,有些船屋主人在船尾建有小花園,一盆盆花卉或掛在屋頂,或圍在船尾兩旁。這時候,剛巧經過一艘停泊在河道旁邊的紅船屋,男屋主正在自己的小後園裡澆花,女主人一面眺望河岸,一面慢慢品嚐白瓷杯中的咖啡,享受著逍遙閒息的雅致,或許這是以船為家的自在生活吧。 |
這時候,街道上的人並不多,似乎城市人還在熟睡當中,即使間有自行車駛過,也是靜悄悄的,生怕些微的聲音亦會騷擾別人。漸漸地,白霧開始向兩旁散去,未知是否時間還早,航行中的船隻很少,我可以望到很遠很遠的前方,景物變得清晰,兩旁種植了許多榆樹,一些古羅馬式建築物仍然保留舊貌。玻璃船穿過一座又一座富有特色的橋樑,偶然有其他船隻經過時,便會聽到彼此鳴笛相呼。 | |
|
河道兩岸有典型的荷蘭房屋,可見一幢貼著一幢,每一幢外形都很相像,大多用紅磚建築,放眼望去,窗寬而牆窄,以三列門窗並排的狹型建築物為主,這是因為政府希望市內建築物能夠保持一致風格,以保留昔日建築特色,所以,房屋都是差不多高,也多是三角形屋頂。最特別的是每幢房子的樓頂外牆上都有一個突出來的吊鉤,原來以前這裡徵收房屋稅,乃根據房屋的門有多闊而定,越寬闊的門面,徵收稅款便越多,所以當時的屋門都很狹窄,但窗子大小卻沒有限制,而那個吊鉤加了滑輪繩索後,便可用來搬運家具,從地下拉到樓上,經過大大的窗子再放進屋內,雖然麻煩了不少,但每年省了大筆稅款,居民都情願這樣搬運了。時至今日,這個在外牆上突出來的鐵鉤已成為荷蘭房屋的建築特色。 |
差不多一個小時的遊河旅程結束後,旅遊車把我們帶到荷蘭花卉展場。踏進場內,先看到一片綠草如茵,花卉開得很燦爛,有些還落下片片花瓣,紅的、黃的、白的...色彩繽紛艷麗,令人目不暇給,我深深吸一口氣,感覺這裡的空氣特別新鮮。對我來說,最想看的是一大片盛開的色彩鮮艷的鬱金香花田,可惜遍找不見,後來發現一張特大的鬱金香廣告,往詢問處問一位穿著傳統服飾的女士,她說現在是仲夏,並不是花期,只可以在展場的溫室見到。當我走進溫室內,只有中間一小處種植鬱金香,實在和我想像的相距很遠。 |
|
到了下午,我沒有跟旅行團往模型城參觀,因為我選擇了另一個地方──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樓高四層的建築物內部設計簡潔,館內收藏的作品,展示了梵谷一生中各時期的畫作,隨著他傳奇性的經歷,每一時期的作品都顯現出他當時的生活和情感。當我觀賞他的作品時,就像進入他的艱苦人生和熱烈的創作歷程裡,無論是燦爛的向日葵,旋渦狀的星星,以至憂鬱的人物神態,也充滿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尤其對光影的處理和色彩的運用,更為人所稱道。 | |
|
當然,梵谷的畫作說一天也說不完,而當中有幾幅是特別有印象的,一幅是一八八七年繪畫的《塞納河岸》(Banks of the Seine),據說明所示,他用了新的繪畫技巧──彩點法(Pointillism),並結合自己的畫風,以點綴的方式畫出河岸的樹木,以輕拍的技巧印出天空的雲朵,而河水則沿用自己的長條紋筆觸,將波光粼粼的塞納河景色充分表現出來。 |
|
|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梵谷的《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繪於一八九零年。這幅畫是梵谷其中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也極具爭議性,由於作品是在梵谷死前一星期完成,很多人覺得它是畫家的最後遺作,不過至今仍沒有人能夠確實。作品描繪由三條岔路展開的麥田,夜空中有一群烏鴉盤旋於麥田之上,畫面顏色簡明。當我站在這幅巨型作品前,跟觀賞其他作品不一樣,我看了很久,總覺得這幅畫有一種懾人的魅力,令人仿佛走進麥田裡,聽到風聲,也聽到烏鴉的叫鳴。 直到差不多關門時,我才不捨地離去,而烏鴉的影像仍在腦海中盤旋,久久未能散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