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有很優秀的人才資源;荷蘭人昰全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荷蘭是全球第三大農業出口國,僅次美國和法國,靠的不是農產的量而是質;荷蘭的金融業則居全球第六大。而且荷蘭做到維持經濟成長的同時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低對環境的戕害。即二氧化碳的成長低於經濟成長率。
荷蘭的缺點為教育系統沒有彈性,再變化快速的時代學校教育若無法配合全世界的改變,將視為系成長很大的問題。荷蘭的外來移民則造成種族問題,另外政府有很多法令但是執行不徹底。
荷蘭人的經商能力
荷蘭人的經商能力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荷蘭國際集團〈ING〉總裁基斯特〈Ewald Kist〉很自豪地說:「我們昰談判高手、難纏的生意人,美國人說我們連一毛錢都要賺。」荷蘭的人力素質相當高,多語言的高素質勞工一向是市場上廣為人知的特色,現在荷蘭的勞動力更具有彈性,能推動新型態服務業。荷蘭人說荷蘭語,有八成的荷蘭人會說英語,四成會說英語和德語,一五%則會說英語法語與德語。在荷蘭,無論是
公車司機或路邊小販,都可以以流利的英語對話。荷蘭並沒有天然資源,因此他們靠明確的定位:國際貿易來交換貨物,賺取生存。
荷蘭人的小器昰出名的,英文人說Go Dutch的意思即指各付各的。這種習慣甚至延伸到男女朋友身上,荷蘭人公私分明的商業頭腦實在使人又敬又畏。
臺灣、荷蘭面積、人口和國民所得的比較
|
荷蘭 |
臺灣 |
面積 |
41000 平方公里 |
36000 平方公里 |
人口 |
1560 萬人 |
2200 萬人 |
國內生產毛額 |
3652 億美元 |
3000 億美元 |
GDP |
23410 美元 |
13600 美元 |
國際企業與荷蘭
每年財富雜誌刊出全球五百大公司就包括了許多家荷蘭大企業。其中包括有:Shell〈石油〉、Unilever〈從冰淇淋到肥皂到涵蓋〉、飛利浦〈家電〉、ABN─AMRO〈銀行〉、ING〈銀行〉、Ahold〈食品〉、Akzo〈化學〉。且阿姆斯特丹的股市─世界最老的股市─仍是今日世界操作穩定的市場之一。荷蘭由於主要靠出口貿易所以相當地依賴世界貿易。出口貿易在世界占第七位。荷蘭出口量占全球總出口的百分之四。約有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出口到歐洲市場。
而荷蘭要求的「國際化」則漸漸成形,多年來荷蘭致力於歐洲的整合:荷蘭人約有一半的立法都是在爲歐盟鋪路。荷蘭的貿易公司不再只限於國內市場,開始尋找國際外銷管道。荷蘭也同時擁有西歐最彈性上班的勞力。像是有將近五十萬名的臨時工─包括男女在各種工時下工作,或為一年內有效的短期工約工作。
而荷蘭工作能力拜其優秀的教育制度所賜,成為歐洲最完備的人才資源庫。
荷蘭前十大企業
公司名稱
|
2000年營收〈億美元〉公司名稱 | 《財星》雜誌全球五百大排名 | |
1 | 皇家荷蘭殼牌石油〈Shell〉 | 1491 | 6 |
2 | 荷蘭國際集團〈ING〉 | 711 | 24 |
3 | 聯合利華〈Unilever〉 | 439 | 72 |
4 | 富通銀行〈Fortis bank〉 | 438 | 73 |
5 | 荷蘭銀行〈ABN AMRO〉 | 433 | 74 |
6 | 飛利浦〈Philips〉 | 350 | 107 |
7 | 全球人壽〈Aegon〉 | 284 | 151 |
8 | Rabobank | 201 | 242 |
9 | 安科智諾貝爾公司 | 129 | 402 |
10 | KPN電話公司 | 121 | 426 |
荷蘭的交通運輸網
從荷蘭到德、法、英、比,開車不到一個鐘頭就可以抵達。再加上水路、火車、公路、航空,織起一張張密密麻麻的運輸網。荷蘭的位置是歐洲的心臟,運輸網則是保持心臟跳動的大小血管。鹿特丹港務局亞洲業務發展部經理安德華(Evert Raymakers)拿出地圖說明,貨輪從大西洋北上,通過英吉利海峽在鹿特丹下貨,透過高效率的物流管理,轉搭火車抵達德國漢堡,只要十六小時。但假如貨輪經過鹿特丹,繼續坐船到達漢堡,則至少需要二十四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