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止痛藥,吃到終生洗腎!許多患有偏頭痛、關節炎的老年人幾乎天天吃止痛藥,盡管身體不痛了,最後卻得面臨洗腎的命運,腎臟科醫師提醒,止痛藥可不能隨便吃,以免吃出問題。
「藥能治病,也能致命!」國泰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馮祥華表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止痛藥,一旦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至腎功能變差。
吃止痛藥,吃到終生洗腎!許多患有偏頭痛、關節炎的老年人幾乎天天吃止痛藥,盡管身體不痛了,最後卻得面臨洗腎的命運,腎臟科醫師提醒,止痛藥可不能隨便吃,以免吃出問題。
「藥能治病,也能致命!」國泰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馮祥華表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止痛藥,一旦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至腎功能變差。
口腔的疾病種類很多:有急性、慢性的,也有良性和惡性的;有局部性的和全身性的病變,但是人類罹患最普遍的、最容易的就是齲齒(蛀牙)和牙周病。齲齒普遍存在於每一人的牙齒,是人類流行的疾病之一,至今尚無法免疫,齲齒的罹患率與飲食習慣、食物種類、口腔衛生習慣皆有關係。而牙周病更是一般成年人的專利,國人的罹患率相當高;大約30歲左右的人就有百分之九十患有各種程度的牙周病,年齡愈大罹患率愈高、相對程度也愈嚴重。
1. 飲食有度,切勿暴飲暴食。
2. 正常作息,避免過度勞累。
由於國人飲食生活習慣、不當用藥的影響,加上人口老化、健康照護改善,高齡人口目逐年增加,以致於目前有超過四萬名尿毒症患者接受透析治療,由於腎臟功能隨高齡而逐漸退化,預估10年後尿毒症患者將可能高達六萬人。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些已接受治療的尿毒症患者只是冰山之一角,據臨床經驗與資料顯示,粗估國人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已罹患慢性腎臟病。
腎臟病是一個隱形殺手,往往到了末期才產生明顯症狀,因此許多民眾已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渾然不知。慢性腎臟病(CKD)分為五期,前二期除了尿液及抽血檢驗外,臨床上並無明顯症狀, 進入慢性腎臟病(CKD)第三、四期的病患,再不注意健康維護,下一階段就是進入第五期的末期腎衰竭需洗腎階段,因此提醒您應該隨時注意自己是否已有「準尿毒症狀態」,所謂「準尿毒症狀態」的臨床表現,簡單來講就是「泡水高貧倦」-泡泡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貧血與倦怠等五症狀,如果發現有上述五項症狀,而且原因不明,應該立即找腎臟專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腎臟功能檢查。
◎腎臟病的類型及常見的症狀
1.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腎炎;造成腎絲球腎炎的原因很多,但仍有許多屬於原因不明。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年夜飯如果吃太油,小心胃食道逆流!腸胃科醫師列出五大胃食道逆流殺手級年菜,其中國人最愛吃的筍乾滷蹄膀、佛跳牆、麻油雞,因為油脂含量較高,名列第一。
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1日對一種強烈麻醉性止痛藥貼片(fentanyl patch)發出新的安全警告。這種貼片與數以百計病人的意外用藥過量死亡有關,許多意外死亡的情況是醫生把這種貼片開給沒有麻醉劑耐受性(opiate-tolerant)的病人。
這種普遍使用的貼片一次貼在皮膚上三天,釋放出的麻醉劑強度最高是嗎啡的一百倍,它原是給癌症和其他有嚴重慢性疼痛,並且已經服用強烈麻醉劑類止痛藥的病人使用。但FDA說,這種貼片也被開給許多並非真正需要的人,甚至被開給頭痛病人使用。
一項研究指出七大常見「醫學迷思」,雖然多數無害,但如果連醫生都開始相信,或許就該擔心了。該研究澄清,在微弱燈光下看書不會傷害眼睛,民眾也不需為了維護健康每天喝八大杯水,刮腿毛也不會使毛髮長得更快。
美國Regenstrief研究院小兒科助理教授卡羅爾(Aaron Carroll)和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兒童醫療照護服務研究員芮秋‧弗利曼(Rachel Vree-man)在檔案中尋找支持七大常見說法的證據,因為「醫生也相信這些說法,並告訴他們的病人」。
研究人員表示,一種簡便的血液檢測法可以及早診出巴金森氏症,使醫師可以更有效治療這種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重大疾病。這種血液檢測法可望明年底前問世。
病患多數是出現顫抖、動作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才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而由於病情進展緩慢,醫師經常將處於早期發病階段的病人誤診為重複中風,結果可能導致不當治療,使病情無法獲得控制。